疑似得了糖尿病,测下空腹血糖就能确诊吗?你想得太简单了
糖尿病被列为继心脑血管病、恶性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杀手。血糖控制不好,还会引起糖尿病性肾病、动脉硬化、视网膜病变等多种慢性并发症,增加死亡风险。
因此,糖尿病高风险人群(年龄≥45岁,自身比较胖,有家族史等),以及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朋友,都必须重视监测,做好疾病预防、控制。
不过,糖尿病相关的指标这么多,怎么快速弄清楚呢?小编帮你整理了一些重点信息。
怀疑自己有糖尿病?
重点做这几个检查
空腹血糖是最常见的检测项目,另外餐后两小时血糖也具有参考意义。
对于一些怀疑有糖尿病但单凭血糖化验结果不能确定者、空腹血糖处于正常高值者(一般介于5.7mmol/L-6.1mmol/L)、孕妇以及需要排除肾性糖尿病的人群,可以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帮助诊断。
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诊断和定期监测的金指标。
糖尿病血糖控制好不好,
看空腹血糖就行吗?
大多数糖尿病患者,只知道日常要检测血糖,不知道定期要查这个指标——糖化血红蛋白。正如前文所说,血糖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2小时,容易受进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无法真实反映患者较长时间的实际血糖水平。
比如,患者平时胡吃海塞,血糖都很高,为了检测指标能正常,每次查血糖前都故意少吃饭、不吃饭,这样查出来的正常血糖值是没有意义的。
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拨开迷雾,看见过去2-3个月的血糖水平。
或许有人有疑问,既然如此,那是不是就测糖化血红蛋白就行,没必要日常测血糖了?也不对。糖化血红蛋白只反映平均血糖值,并不能反映血糖的变化规律,因此在检测同时,还应正常按时监测血糖,两者相辅相成,并不矛盾。
糖化血红蛋白值具体指标如下:
糖化血红蛋白值 | 随访建议 |
4%~6% |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 |
5%~5.7% | 控制理想 |
5.7%~6.5% | 可以接受 |
6.5%~9% | 控制不好 |
>9% | 控制差,是慢性并发症的发生、发展的危险因素,并可能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|
所以,当指标>7.5%时就应该加强血糖的控制。若>9%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,会发生糖尿病肾病、动脉硬化、白内障等并发症,同时也是心肌梗死、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。
有没有糖尿病并发症风险?
注意观察这几个指标。
不少糖尿病患者常常有这样的疑惑:感觉血糖控制得挺好的,怎么这么快就有了并发症?
其实,糖尿病的综合治疗,不仅仅是血糖控制这么简单。
糖尿病的综合控制目标包括了血糖、血脂、肾脏功能、活动量和体重5大指标。
血糖控制目标
血糖波动大容易造成糖尿病人器官的损伤,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患者要多监测血糖,通常是1天测7-8个点的血糖,即三餐前后加上睡前,必要时测凌晨2:00-3:00的血糖。
血脂控制目标
大约3/4的糖尿病病人有血脂异常。血脂异常会引起糖尿病血管病变风险增加。
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要低于2.6mmol/L,总胆固醇(TC)要低于1.7mmol/L。
血压控制目标
糖尿病病人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时血压高,高血压会使糖尿病人的并发症风险,如心血管病、脑卒中、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。
血压需低于130/80mmHg,老年患者血压需低于150/90mmHg。
肾脏功能指标
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,早期常无明显临床表现,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敏感指标,检测发现微量白蛋白尿有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。
随机尿的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≥30毫克/克为尿白蛋白排泄增加,在3~6个月内重复检查,3次中有2次尿蛋白排泄增加,排除感染等其他因素即可诊断白蛋白尿,即存在肾损伤。
体重指标
体重严重超标的糖尿病人,尤其是肚子大(腹型肥胖)的人,胰岛素抵抗加重,多种疾病危险性加大,应通过减少营养摄入、加大锻炼降低体重。
腰围男性应小于90厘米、女性应小于85厘米。
最后,提醒各位读者,早监测、早诊断、早预防、早控制,永远是我们抵御糖尿病危害的不二法门。
2021-10-14
2021-10-14
2021-10-14